close

轉貼自http://blog.udn.com/lajulan/1965865

 

 

不同層次的我

 

 

「古非洲人的觀點是,每一個人出生都有一個目的。那個目的存在於他的真實本我(Real Self)。所以,一個人要能和他的真實本我相通,才會知道他真正的生命目的,一般來說,那不外乎是發揮才能、服務大眾。此外的人生目的,都不是真實本我的目的,而是“境遇之我” (environmental self)的目的。真實本我的目的和他的天賦才能有關係,因而每個人各有其不同的特點,也有他獨特的方法,去做出貢獻。譬如,有音樂天賦的人,就是用他的音樂才能美化世界;有耐心的人,就用他的特質春風化雨、培養幼苗。」喬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,而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堆大道理。

 

每一個人出生都有一個目的嗎?我應該用我唸書的才能,去做出貢獻嗎?我沒有感到充滿活力,是因為我沒有認為那是個生命目的嗎?是否我完全被“境遇之我”所操控了呢?我的腦中出現一連串的聯想與問題。

 

「“境遇之我”是不是一般人所指的“自我”(ego)?」我問。

 

「“自我”這個字用的很混亂,每本心理學的說法都不一樣,所以我不用這個字。我認為每一個人的內在,都具有三個指揮家,在指導他說表現出來的“我”:第一個是天生的,可以從每個嬰兒身上看到,不分種族、性別、家庭背景,其特點是直覺、直接的;第二個是社會化的結果,受每個人成長環境的塑造;第三個是每個人自己的取捨與決定。“境遇之我”是指第二及第三個指揮家所演奏出來的人格性質。」

 

「通常我們說:『我是醫生』、『我很笨或聰明』、『我喜歡看歌劇』,那在說話的“我”,就是“境遇之我”的表現,是嗎?」我說,看在他點頭,又問:「那麼,我說我愛唸書、我喜歡寫作,那是那一個“我”在表達?」

 

「真實本我的表達必定是自然而然的,是和平安靜的,是和諧歡喜的。如果愛唸書是為了考試、學位;喜歡寫作是為了出版、成名,那就是“境遇之我”。我們大部分活動所說的“我”,都是指我們的“境遇之我”。如果你要了解更詳細的“我”的結構,可以看我的書,我把“我”的結構分為十二部分…」

 

「且慢,」我趕緊把他的話打住,暫時不要知道那麼多,現在只想搞懂如何透過“真實本我”,找到生命目的,「你現在所說的“真實本我”和以前所說的“高階自我”,是不是相同呢?」

 

「是相同,也有點不同,暫時先把它視為一樣吧。」他想了一下這樣回答,然後繼續說:「宇宙間所有的東西,都是一種振動(vibration)。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,古非洲人早就這樣認為,但現代的科學也證明這點。

 

從最高主宰,或稱為上帝,的心思(Master Mind)泉湧出宇宙的能量,也就是振動,瑜珈稱為prana,中國人稱為氣,那是所有物質現象發生的來源,在人身上則是其靈魂(soul),然後從靈魂延伸出真實本我。因此,古非洲人認為,人的靈魂是和上帝心思相連接的,就像胎兒和母親相連接一樣。」

 

這短短的幾句話,我聽過好幾次,卻花了許多年時間才有點了解,那是對體會真理及理解自我,一個重大的里程提昇。

 

如果把造物主的心思比喻為太平洋,則一個人就如一滴海水。要知道海洋的化學組成,可以分析一滴海水的成分。但是,在實驗室裡所獲得的資料,不能表示對整個大海的認知;我們不可能從一滴海水,去理解大海所能包容及承載的力量。

 

然而,就像一滴海水與整個大海有所關聯一樣,“人”與“造物主”之間的聯繫,就是每個人的“真實本我”和“高階自我”。前者是靈魂和身體之間的一個橋樑;後者是靈魂和宇宙之間的一個橋樑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ikowala 的頭像
    hikowala

    Mei's PLAZA

    hikow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